科學自然

我們是火星人?
優惠價
$250

我們是火星人?

書籍介紹

作者李傑信博士:

「多年來我所接觸的火星資料大半是因特殊事件而發,立論精闢,針針見血。但對我而言,總有些像東一鎯頭、西一棒錘,勾畫不出人類對火星完整的『情』。所以我這本書是從火星逆行在中國引出的「熒惑(火星)守心」說起,經望遠鏡觀測,太空船飛越、進入軌道、登陸,然後對火星的地表風貌、火星月亮、火星曾經發生過的巨大洪水,進行輕鬆的描述,最後討論人類終極的關懷:火星的生命與它和地球生命起源的關連。我的目的是寫一本在高層次概念上比較完整的火星的書。

「火星曾經有過生命嗎?從火星隕石ALH 84001中生命活動可能的遺跡,和地球古菌生命領域和毫微細菌的發現,我認為火星過去可能有生命,現在有生命的可能性也比零高出許多。火星個子小,散熱快,可能比地球搶先達到生命起源條件,生命在火星成形後,乘坐頻繁出發的隕石列車,抵達地球,播種生命,這是目前無法排除的可能模式。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能和火星密切關連。「那麼,我們會是火星人嗎?」(CS058)

《我們是火星人?》這本書從人類久遠的火星觀測談起,中間取用許多歷史上珍貴資料,加上現代太空船近距離探測結果,作者以通俗的中文文字,將人類對火星完整的情懷,加工組合成書。這本書涵蓋面較廣,包括了物理、天文、地質、生物、化學、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作者肯定有疏漏之處,尚望各位讀者不吝指出錯誤不足之處,或提出質疑,好使真理知識愈辯愈明,作者不勝感激,並親與各位讀者在網路園地上回函討論。謝謝!

作者 李傑信

第一章 熒惑守心
的確有一段時間,中國的天文學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無可匹敵。原因是為問而問,別無他求。

第二章 望遠鏡觀測
伽利略把他的第二架二十倍的望遠鏡,瞄準了月球,正式揭開了人類天文望遠鏡觀測的序幕。

第三章 一飛衝天
進入了低地球軌道,是人類一項劃時代的成就,也是地球生物演化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第四章 幾顧茅廬
「水手六號」探測之後,「水」和「冰」兩字開始和火星密切掛鉤。

第五章 「維京人號」登陸
探測到火星大氣含有2.7%的氮氣,結束了一個世紀的辯論。

第六章 火星風貌
火星的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65度,地球平均溫度是攝氏零下15度,比火星高出50度。

第七章 火星的月亮
霍爾繼承火星與戰爭不解之緣,以戰神阿雷士的兩個僕人,為這兩個新發現的衛星命了名。

第八章 諾亞洪水
造成火星洩洪道和混亂地形所需的洪水量,可能達到地球諾亞洪水級的100倍。

第九章 生命從天上來
如果火星曾經有過生命,種類可能與地球最古老的生命接近。

第十章 往返火星
去火星拿一塊石頭和一剷子土,回到地球實驗室化驗,已到了勢在必行的地步。

第十一章 我們是火星人?
火星生命乘坐頻繁出發的隕石列車,抵達地球,播種生命?

附錄一 後記
附錄二 火星數據
附錄三 火星大事紀
附錄四 延伸閱讀

自序 火星情,生命源

李傑信

要寫本火星的書,對我而言,是一個不算小的願望。

1978年,我加入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室,「維京人號」在火星上已經工作了兩年,我親身體驗過火星探測狂熱的氣氛,雖然「維京人號」在火星上沒發現生命,甚至連有機物質也沒有找到。

「維京人號」登陸後,西方科普工作者,前後寫出許多本有關火星的書。「維京人號」後,美國航太總署全力發展太空梭和太空站計畫,又經過「挑戰者號」爆炸慘劇,忙得焦頭爛額,火星被擱置在一邊,一直到1992年才發射了「火星觀測者號」,這是一項「大」科學計畫,距「維京人號」的發射已有十七年了。

「火星觀測者號」航行五億多公里後,在抵達火星前失蹤。我當時已在航太總署總部上班,「哈伯望遠鏡」仍然癱瘓在天,現在「火星觀測者號」上十億美金投資又變成泡影,美國納稅人開始懷疑,太空計畫是划算的投資嗎?

媲美鄭和下西洋

當時剛上任不久的署長哥丁,曾以中國明朝鄭和下西洋為例,向美國老百姓遊說太空投資不能停止。鄭和在1405年至1433年間,七下西洋,帶領62艘船組成龐大的艦隊,27,800名水手,以天文「牽星術」定位導航,遠航印度、東非、紅海、波斯灣、埃及,在當時無疑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支遠洋艦隊,比哥倫布美洲航行要早上六、七十年。

中國的天文學在當時世界也是遙遙領先的。近的有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天關客星」超新星記載,遠的有公元前613年「哈雷彗星」的紀錄和漢武帝時(公元前104年)量出的水星週期(115.87日,比現代值115.88日僅差0.01日)。在公元前28年觀測日面黑子,並在春秋戰國時代就使用「歲星(木星)紀年法」。中國已擁有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遠揚世界。所以在鄭和時代,中國的科技文化和航海技術,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資助鄭和下西洋的明成祖朱棣,南征安南、北討蒙古、修建長城、開大運河、遷都北京。在經費緊張空虛的情況下,到明英宗以後就全面放棄建造新船、禁海運。中國沒有持之以恆,痛失良機,未能收成幾千年來辛勤努力累積出來的成果。近代中、西文明的分野,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

哥丁的論點在國會產生多大的作用,不容易估計。但緊接著蘇聯解體,太空站躍升為「國家安危級」大科研計畫(見《追尋藍色星球》書,新新聞出版),他又推出「快、好、省」經費精簡策略,哥丁做活了「火星觀測者號」後的火星計畫。第一批使用新策略發展出來的火星太空船「火星全球勘測衛星」和「火星探路者號」取得空前成功,新的火星數據源源而來,結束了20多年坐吃「維京人號」數據老本的時代。

追尋紅色星球

新時代的火星探測,又勾引起我沈睡已久的寫火星的衝動。從1995年起,我開始著手寫一些零散的科普文章。1996年,火星隕石ALH84001中發現了可能含有火星細菌生命活動的遺跡,加上1998年在西澳大利亞海床下發現的毫微細菌,在在暗示火星可能曾有類似地球古菌的存在。在1999年初,我寫完了《追尋藍色星球》書後,就開始認真思考這本火星書的內容。

多年來我所接觸的火星資料大半是因特殊事件而發,立論精闢,針針見血。但對我而言,總有些像東一鎯頭、西一棒錘,勾畫不出人類對火星完整的「情」。所以我這本書是從火星逆行在中國引出的「熒惑(火星)守心」說起,經望遠鏡觀測,太空船飛越、進入軌道、登陸,然後對火星的地表風貌、火星月亮、火星曾經發生過的巨大洪水,進行輕鬆的描述,最後討論人類終極的關懷:火星的生命與它和地球生命起源的關連。我的目的是寫一本在高層次概念上比較完整的火星的書。

一開始寫這本書,我就掩卷長嘆。中國和歐洲接受天庭同樣的火星逆行和明晦變化的強烈暗示,中國發展出「熒惑守心」的占星術,帶來一片刀光劍影,血腥殺戳。而哥白尼卻在中國海運停止後一百一十年,發展出太陽中心學說,激起西方文明一個質上的飛躍。七十年後,刻卜勒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出了火星和行星橢圓形的軌道,完成太陽行星運行體系。哥白尼學說在1760年才由法國耶穌會士蔣友仁獻與乾隆皇帝,距1543年哥白尼學說問世時已有二百多年了。所以由鄭和1433年中國遙遙領先情況,在三百年多一點點的時間,中國反而落後了西方至少二百多年。一直到現在,中華民族還在追趕這段差距。

揭開火星面紗

望遠鏡的發明,使人類的視野衝出太陽系,擴展到整個宇宙。人類通過望遠鏡,看見了火星上的色蒂斯大平原,閃亮的南北極冰帽,計算出火星自轉一週也是約24小時,自轉軸並有傾角,火星應有四季,地表顏色也隨季節變化。羅威爾並看出火星有運河,幻想火星應有居民存在。

人類在1957年10月4日進入太空世紀。在這本書裡,我要把太空船去火星的軌道講清楚。一般談軌道的著作,力學公式上千條,每條公式可長達數頁,顯然不適合我的需要。我在書中塑造出一個「大力神」,超脫在刻卜勒三定律之外,由他來回穿梭,把太空船送上了火星。

從「水手號」火星的任務中,人類先期發現火星有許多隕石坑,乾冷死寂,沒有生命跡象。後來又發現了乾涸河床、巨大的火山群。火星可能有生命的暗示,促成我們送出「維京人號」,登陸火星,尋找生命。

「維京人號」在火星地表沒有發現生命,甚至連有機物質也沒有找到。人們學到:火星大氣稀薄,太陽強烈的紫外線長驅直入,轟擊地表數十億年,火星地表被消毒得清潔溜溜,是一個天然無菌室!

「維京人號」後,火星成為充滿玄機的行星。巨大的奧林帕斯火山,可容納三個埃佛勒斯峰,代表火星過去活躍的地質活動,有利於生命起源。火星有一條長達4,500公里的大裂谷、北極的水冰帽、季節性的塵暴和廣大的乾涸河床。像地球一樣,火星曾經是個「活」的星球。

人類花了兩個半世紀的時間,才找到火星的兩個小月亮。它們的比重出奇的低,僅是水的兩倍,好像是中國的發麵饅頭,可能是從「小王子」的家鄉——小行星帶——來的。
我們是火星人?

各種跡象顯示,火星曾經有過巨大的洪水,曾有過溫暖潮濕的環境。從目前隕石坑大規模的位移,我們有把握說,火星高緯度的地下有永凍冰層,也可能有地下溫泉,是火星生命可能藏身之地。「火星全球勘測衛星」從1999年起開始發現許多類似排水溝渠的結構,密集分布在30度以上高緯度的隕石坑壁上。最令人震驚的是,這些溝渠的分布面沒有隕石碰撞痕跡,表示這些溝渠的地質年齡輕,可能發生在最近的幾百萬年內,甚或可近至「昨天」,可能是近代火星液態水現形的證據。這些水源寶地,將加速帶領人類尋得火星生命。

火星取樣品雙程之旅,如箭在弦,蓄勢待發。我在書中畫出雙程之旅的軌跡,說明從火星回程發射窗口的開放時機。

火星曾經有過生命嗎?從火星隕石ALH84001中生命活動可能的遺跡,和地球古菌生命領域和毫微細菌的發現,我認為火星過去可能有生命,現在有生命的可能性也比零高出許多。火星個子小,散熱快,可能比地球搶先達到生命起源條件,生命在火星成形後,乘坐頻繁出發的隕石列車,抵達地球,播種生命,這是目前無法排除的可能模式。地球生命的起源,可能和火星密切關連。

李傑信(Mark Lee) 作者
1943年生於東北牡丹江市。在台灣念過六個小學:台北大龍峒、福星和新莊;台南逢甲、南師附小和進學。中學在台南一中度過六年。1965年自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在礁溪電池廠服預備軍官役一年。1971年洛杉磯加州大學物理博士,1992年麻省理工學院科技管理碩士。1978年入加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實驗工作。1987年調任華盛頓航太總署總部,以「特殊科技人員」身分,管理太空科學飛行實驗任務至今。共發表過五十餘篇科學及科技管理論文,擁有八項美國專利。獲美國航太總署頒發「績優成就獎」、「傑出成就獎章」、太空人辦公室「銀斯努匹獎」。其他重要獎項,包括第五屆「李國鼎通俗科學寫作」第一獎、第一屆太平洋盆地國際太空年「松長紀念獎」。業餘任「美國促進中國科普協會」會長,於1992年及1994年,利用太空梭出租艙位,為中國中學生完成了兩次太空科學實驗。著有《追尋藍色星球》(1999年新新聞出版)、《我們是火星人?》(2000年天下文化出版)。

2000/10/16

BCS05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7504

280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