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苦瓜怎麼種?高雄大樹農民跨世代交流,訴說屬於在地的農產故事

高雄大樹擁有種植白玉苦瓜的悠久歷史,引高屏溪水源灌溉,每年冬季的產量居全台之冠。在這裡種苦瓜一甲子的老班長與返鄉青農,交流分享栽種甘苦談,他們都將對於故鄉的熱愛種植在土地上,不只收穫鄉間田野的恬淡與自由,距離家的心也更近了些。

白玉苦瓜怎麼種?高雄大樹農民跨世代交流,訴說屬於在地的農產故事

高雄市大樹區白玉苦瓜歷史悠久,目前種植面積大約有150到200公頃,採收重量約6,000公噸,白玉苦瓜屬於夏季蔬菜,拜高屏溪所賜,大樹區田地有高屏溪水源,加上目前農民幾乎利用網室設施栽種白玉苦瓜,打造適合苦瓜的生長環境,冬季反而是生產旺季,產量居全台之冠,往年價格穩定,雖然這兩年新冠肺疫情影響,今年(民國111年)白玉苦瓜的銷售行情已逐漸回溫,農民樂觀看待。

白玉苦瓜是大樹區主要特產之一。(圖片提供:大樹區農會)

農友月刊本期特別訪問種植苦瓜一甲子的老農蔡牛班長,以及從工業職場轉換跑道務農的青農蘇煒筌,老青兩代交流種植經驗,雖說務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是他們在笑談間,自然流露愛鄉愛家愛土地,以及不怕吃苦,努力生產優質白玉苦瓜的情懷都是相同,這也是國內辛勤農民的寫照。當我們能開心幸福的享用新鮮優質農作物時,莫忘感恩農民的付出。

身懷一甲子功力苦瓜達人的頭銜 蔡牛當之無愧

現任大樹區大坑網室蔬菜班第五班班長的蔡牛今年75歲,國小畢業後沒有繼續升學,他說,早年農業社會沒有什麼工作機會,便留在家務農,原先父執輩在河川地以種蔬菜為主,「從我開始才種苦瓜」,並分享種植苦瓜方法的演變史。(延伸閱讀:輪胎也可以吃?直擊原住民獨特野菜,輪胎苦瓜與山苦瓜的美味秘訣

廣告

班長蔡牛。

傳統種法

他說,以前種苦瓜是將小苦瓜埋在沙子裡,這類種法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病蟲害和果實蠅的侵擾,也能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到,讓苦瓜的色澤較美。為能識別埋在大片沙地裡一批批的苦瓜,不致錯過成熟後的採收時間,農民會將竹片插在地裡,標上不同顏色代表可採收的時間,這樣才不會漏失掉任何一顆珍貴的果實,竹片等於有「顏色階段定位」之效。

蔡牛說,後來種苦瓜的方法演進成「蓋棉被」,即將棉絮團摺成3摺,裡面就能藏4至5顆的小苦瓜,為免棉絮團被風吹走,會增加棉絮的厚度增加重量,20多天就可以採收;之後,再進步到將竹子彎拱成弧形插在土裡,讓苦瓜藤蔓順著竹子纏繞生長,對比如今,農民有更進步的網室設備和溫室等器材可利用,更懂得在南瓜的藤蔓上嫁接苦瓜苗,增強苦瓜的生長勢及抗病能力,「我看現在國內沒有幾個人知道我們多年前傳統種苦瓜的方式了」他笑道。

豐收的喜悅

瓜農於每年的9月間開始種下苦瓜苗,40多天後就可以陸續採收到次年的5、6月,讓土地休養生息一段時間,重新整地和栽種。蔡牛累積豐富的經驗,曾自行播種和育苗,目前則是直接購買專業農嫁接好的苦瓜苗

廣告

「苦瓜種2到3年後地力就會消退,必須刨除全部的殘枝斷莖,重新整地施肥,以預防蔓割病,」他說。務農多年,歷經多次的天災,也曾發生過因為藥害而讓苦瓜園全部乾枯掉,卻又求償無門的慘痛經驗,「內心當然難過了,但還是要打起精神,重來一次。」

每當豐收時,心情就會非常喜悅,「那一顆顆的苦瓜都代表錢喔」他笑說。

產銷班成員整理苦瓜園。(圖片提供:蔡牛)

苦瓜生長環境得天獨厚

對於蔡牛來說,務農只是一種職業,而不論從事哪一行,勤勞認真的態度是必備的。他說,高雄市大樹區是國內第一個用網室設施栽培苦瓜之區,網室內外的溫度相差3到5度,加上大樹的山區屬於中央山脈的末端,大樹剛好位於背風面,適度遮擋寒冷的東北季風,都為性喜溫暖的白玉苦瓜提供適合的環境。

常有附近鄉鎮的農民朋友專程帶著生病的苦瓜或是莖葉跑到大樹區向他請教苦瓜相關的種植技巧,蔡牛都樂於分享如何用藥物解決病蟲害問題,但最後種植效果有限,「我們大樹很幸福,非常適合冬季種植白玉苦瓜,得天獨厚,這跟溫度和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廣告

每一種農作物都有它們各自的栽種技術,蔡牛說,與其轉作,不如專精於一項作物,努力提升品質,所以他從未想過要轉作,他種苦瓜的網室設施面積曾高達1.5公頃,由於3個孩子都有很好的生活與事業,沒有承接家裡的農業,加上年紀漸長,所以蔡牛和妻子大幅減少工作量,只維持約5分地種植面積,「我現在是種建康和成就感」他說。

蘇煒筌返鄉務農 親子情更濃

現年38歲的蘇煒筌原本在大高雄工業區擔任機械技術員,甫成家立業未久,就遇上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襲台,重創國內農業,當時母親的苦瓜園也難逃天災,一夜之間血本無歸,他見母親如此辛苦,在跟妻子商量後,決定返鄉跟媽媽一起務農。「我太太當時是反對的,畢竟重新建立生活不容易,」他說。

青農蘇煒筌。

以實際成果慰母心

雖然小時候經常下田幫忙做農務,但等到真的要當一名專業農夫時,蘇煒筌還是必須跟著媽媽學習栽種相關知識與技巧,但是脣齒相依難免互相卡咬,何況母子倆每天一起在田裡工作,各有各的作法,摩擦難免。

廣告

蘇煒筌說,為了趕快跟上務農進度,他剛開始時投入大量時間學習,包含農委會和農改場等機關開設的農業專業課程,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田間,但不論是施肥或是用藥等觀念,都與母親的作法大相逕庭,他們母子倆只好各種各的。經過一段時間後,他種出來的苦瓜品質好,證明他強調安全用藥、合理施肥等觀念和作法是對的,終於得到母親的支持與認同。「現在我母親年紀大了,半退休,農忙時會幫我,我們親子關係更好了。」(延伸閱讀:在父親留下的田園,種出屬於台南在地產的美麗巨峰葡萄

辛苦是值得的

白玉苦瓜結實累累。(圖片提供:蘇煒筌)

獨子,姐姐們都出嫁,他一肩扛起家裡的農務,「當沒有好收成的時候,我就對自己返鄉務農的決定感到有點後悔,」蘇煒筌開玩笑的說,尤其剛開始欠缺經驗,曾因噴灑不適合的藥物而讓苦瓜園乾枯,讓他欲哭無淚;為了趕將收成送去早市拍賣,寒冬天的凌晨2、3點就必須起床,「手指都凍僵了,」他說,但是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不僅能照顧家人,整年的收入比以前當上班族時的收入好,更重要的是,「我還賺到了自由與成就感。」

廣告

*本文作者:《農友》月刊編輯小組,2022年10月73卷10期《農友》月刊,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蔣帆威
核稿編輯:沈若瑄

農友月刊

《農友月刊》由中華民國農會發行,自民國39年發刊至今已逾一甲子,是一本報導臺灣農業知識的刊物。
每期除了特別企劃介紹臺灣作物外,其他專欄內容也涵蓋臺灣在地青年農民、食安、尖端農業、農業時事政策等等相關議題。透過各地的農會、農民在地故事的分享,讓大家了解臺灣這塊土地上充滿活力的農業風情!更多介紹

粉絲專頁:中華民國農會

立即加入會員,取得
專屬服務
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