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民族英雄李舜臣(上):忠武公的「海上巨物」龜甲船

韓國民族英雄李舜臣(上):忠武公的「海上巨物」龜甲船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人們一提到龜甲船,第一個聯想到的人物即是李舜臣。除了龜甲船之堅固設計,與攻無不克的戰績,奠定了他歷史地位外,李舜臣的海上戰術也是讓人津津樂道,同時也是李舜臣流傳千古主因之一。

韓國首都首爾光化門廣場,吸引人目光注意的,除了風光明媚散步大道,與豎立在兩旁現代建築外,就是聳立在光化門路口的忠武公李舜臣銅像(충무공 이순신 동상)。

這座銅像建立已久,早在上個世紀1968年4月27日,由政府部門愛國先烈雕像建立委員會與首爾報社所共同建造而成的。當年會選擇在此地擺上李舜臣銅像,還有風水一說,因風水師指出,位於國家首都心臟地帶,得擺上一位重量級人物銅像,才能防堵南邊強大的日本氣勢直衝上來,最終,選定的這號人物就是李舜臣(이순신,1545—1598)。

細觀李舜臣銅像,身像高6.5公尺,基座10.5公尺,共高17公尺,右手拿劍左手插腰,以炯炯目光遠望南方,氣宇軒昂地採取站姿,豎立在光化門廣場上,銅像底基座正中央,還有一艘龜甲船與兩座鳴戰軍鼓。

李舜臣是何等人也?為什麼韓國人如此敬重他呢?甚至李舜臣在韓國當地,處處可見。如韓圜百元硬幣的人像,就是李舜臣;此外,首爾市內還有一條忠武路,也是為紀念李舜臣的歷史功績所命名的;連同南端釜山市龍頭山公園(용두산공원),也建有供市民景仰,遠眺對馬海峽的李舜臣將軍銅像。韓國人一提到李舜臣,也不忘記在他的名字後方加上「將軍」(장군)二字,或尊稱他為「忠武公」、「李忠武公」;韓國海軍2003年服役的KDX-II驅逐艦,也為了紀念李舜臣,而把此艦命名為忠武公李舜臣級驅逐艦(충무공이순신급구축함),可見韓國人極為敬重這一位護國將軍李舜臣。

不僅是韓國,北韓也是如此。北韓政府在1950年7月設立李舜臣勳章和李舜臣獎章,主要授予戰場衝鋒陷陣,立下汗馬功勞的海軍將士們。

究竟李舜臣在韓國歷史有何特殊地位與顯要戰績,值得南北韓雙方人民共同推崇呢?

這就得朝鮮半島最後一個王國,李氏朝鮮時代(1392-1910)講起。


李舜臣字汝諧(여해),號德水(덕수),朝鮮京畿開豐(今開城)人,朝鮮時期名將,死後追封諡號忠武(충무),為韓國家喻戶曉人士。原因在於李舜臣於壬辰衛國戰爭(1592年),以龜甲船數次擊敗入侵的倭寇,立下了保衛祖國汗馬功勞,其中最負盛名的兩場海戰:閑島山大捷(한산도대첩)和鳴梁海戰(명량해전),奠定其歷史地位。

當年造就李舜臣出征沙場之契機,於1591年日本太閤豐臣秀吉(1537-1598)以「假道入唐」為名義,致函朝鮮國王宣祖李昖(이연, 1552-1608),表示將於次年春天,假道朝鮮半島進軍中原,要求朝鮮國王協助。但「事大主義」的朝鮮王國,哪有可能這麼輕易地首肯,除了通報給明朝知道外,也決定採取拖延戰術,久久未回覆日方。豐臣秀吉苦等多時,仍獲答覆,決定一不做二不休,1592年4月13日,派大軍十五萬餘人,分九個軍團渡海,登陸釜山突襲朝鮮,開啟了「文禄・慶長の役」,而朝鮮方面則稱為「壬辰倭亂」(임진왜란,或稱壬辰之亂、壬辰衛國戰爭)。

開戰初期,日方採取「速戰速決」、「海路並進」戰術策略,勢如破竹,打得朝鮮軍隊節節敗退,甚至當時朝鮮國王李昖,也放棄都城出奔平壤。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5月2日,日軍打下朝鮮王京漢城,且俘虜朝鮮王子,又於6月15日攻陷平壤,最終,導致狼狽的朝鮮國王奔至中原,向宗主國明朝求救,望「天朝」能出兵相助,以挽回滅國亡族之危機。

對朝鮮王國來說,明朝就是「天朝」,連明朝末年出使到中原的朝鮮文人趙憲(조헌, 1544-1592),他的日記稱為《朝天日記》(조천일기, 1607),明朝就是「天朝」的印象,仍是緊緊留在朝鮮人民心中。那時朝鮮國王和百姓,都冀望於「天朝」能派「天兵」來拯救朝鮮王國,《明史紀事本末‧援朝鮮》提到當時朝鮮國王派遣到「天朝」求援的使節,可說是「請援之使,絡繹於路」。

明朝當然也知道,此次倭寇騷擾異於過往,可說是來者不善,若不好好處理,倭寇日軍若打下朝鮮半島,下一個目標就是中原本土了。因此當年七月,明朝派先鋒戴朝棄、史儒率兵兩萬出征,副總兵祖承訓、游擊王守官帶支援部隊,後入朝鮮半島,開啟了「抗倭援朝」之戰。

朝鮮獲得明朝援軍助力,漸漸扭轉情勢。但更讓日軍頭痛的是,他們在海上遇到全羅左道的水軍節度使(전라좌도 수군절도사)李舜臣,以及他的龜甲船。

「龜甲船」(거북선,或稱「龜船」),被韓國人譽為世界最早的鐵甲戰船(철갑전선),儘管有人對此看法抱有質疑,但無疑地,當年龜甲船確確實實讓日本海軍吃盡苦頭。根據史實記載,1413年太宗(태종, 1367-1422)13年5月《朝鮮王朝實錄》(《조선왕조실록》),就記載朝鮮國王曾在臨津江,看到朝鮮海軍以龜甲船與倭寇作戰之文句,兩年後,史料文獻又提到「龜船之法,衝突眾敵,而敵不能害,可謂決勝之良策。更令堅巧造作,以備戰勝之具。」用白話文來說,即「龜甲船十分堅固,敵軍倭寇難以擊沈此船,為兩軍決戰之關鍵,可大量製造。」

然而1415年後,將近有180年時間,文獻內不見龜甲船之記載,一直等到李舜臣將軍,1592年2月8日的《亂中日記》(난중일기)才又出現。那天李舜臣寫道:「今日收到龜甲船所要使用的帆布29批。」(거북선에 사용할 돛 베(帆布) 29필을 받다)當時李舜臣所指揮,即現今韓國人知曉的龜甲船原型,是由一位名叫羅大用(나대용, 1556-1612)軍官等人,所共同設計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