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记得晋剧、豫剧?为什么这些冷门的传统文化在快手上反而很火?

刷快手刷到好几位晋剧、豫剧等冷门剧演员,唱的很不错,还在直播间唱,人气也很旺。民间生存不下去,反而在快手上火了?
关注者
46
被浏览
39,570

13 个回答

顺便搬运一下我发在专栏里的内容。关于快手上的民俗。

先针对这个问题再说一下,传统文化并不是 “在快手上很火” ,而是在某些地区仍然没有消亡。互联网拉近了人群与人群的距离,在此之前就算某个曲艺在某个地区家喻户晓,但如果它在陕北,你在北京,仍然会对这事儿不太了解,不是么……

我真的非常喜欢快手。可能有人已经听我说过很多次,有人是第一次听说。我大概是前年开始接触快手的,基本上在30秒之内就被它吸引了。我是一个在城市里生长的孩子,对于我来说,快手上的很多东西都让我觉得欣喜。我已经是个中年人了,也去过很多地方,但我还是在快手上看到了无数我从未见过甚至未想象过的东西。

当然不是猎奇(虽然的确有猎奇),但最吸引我的并不是任何小镇青年在街道上跳起鬼步舞之类的东西,虽然那些其实也很好,但看多了也让人厌烦。我最喜欢的仍然是用快手看到之前我未曾接触过甚至不曾想象的世界和人。

比如推着3米高的轮胎从河南徒步去西藏的人,我并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干,或许是想出名——但那又怎样?这种出名方式也并不让我厌烦;又比如说一群在村里用钢板焊出一个1:1的波音737的人,当然只有外壳不能飞,而且我关注的那个团队后来好像因为矛盾而分裂了,但想想,在一个可能从三线城市都要再开车40分钟到达的地方,某个破旧的院子里,有一架1:1的波音737!

很多时候我并不理解他们想要干什么,因为他们的世界和我的终究无法重合,但我仍然一度痴迷于在上面游荡。长久以来,围绕着快手,快手使用人群和主播的争论偶尔就会发生一次,在我看来,一部分人有点太喜欢贴标签,还有一部分人因为种种误解可能错过了这个宝库一样的地方——如果你对很多事情感到好奇,又想看到一些原汁原味未经修饰和加工的东西,那么在国内我很难想到还有比快手更好的平台。

所以机缘巧合,现在我准备写点关于快手的东西,我想我就写一个系列吧。系列设想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我会试着在快手上寻找一些有趣的视频或者主播,然后作出推荐。我会给每次推荐设定一个主题,就像那种好多集的纪录片似的,每期大概推荐十个上下左右的视频或主播吧。第二条线是我会试着找某些我特别感兴趣或者特别迷惑的主播那儿去看看。

但暂时我想先从第一条线开始,所以这就是第一篇。这一集的主题是“传统”,下一集的主题就定为“工业”吧。

以下是第一集,“乡土民俗”

我生长在哈尔滨。东北工业化程度比较早,哈尔滨工业化程度更早,最早西化得厉害,后来直接在黑土地上建设大工厂。农民呢,基本都是山东逃难的移民,到了当地随机居住,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宗族啊传统啊之类的东西,就更别提民俗了。以前我倒是关注过一些萨满——其实就是跳大神的,在屋里敲着鼓唱请神调,非常原生态。但后来快手整顿了一轮又一轮,老萨满们都消失了……

当然我们都知道比如说我国地大物博,还有,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但是对于我来说,很多民族都只存在于概念里,就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所以我一般偶尔会用那个搜索地图的功能跑到各种少数民族聚集区看看他们逢年过节都是怎么庆祝的。

入选的标准比较简单,首先是我没见过的(其实我都没见过);其次是有一点儿历史传承的,能进非遗名录最好,但其实不进也无所谓;最后是最好是居民自发的,尽可能减少商业和旅游属性,我们都见过在旅游景点穿上民族盛装的人表演,但我们要看的不是这个嘛。

OK,以下是推荐,一般是单个视频,但其实你也可以顺手看看视频播主有没有其他有意思的东西。

潮汕地区的民俗

潮汕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有美食,有钱……还有神秘的习俗。因此我关注了一些潮汕播主。然后逢年过节我就经常能看到“潮汕英歌歌舞视频”,顾名思义,大概是以潮汕英歌为主,但还有其他我不是很理解,但看起来好厉害的民俗。比如一些统一打扮的青年男子抬着一个轿子在小巷里奔跑,或者穿着五颜六色的人们在广场上排出像八卦一样的阵势载歌载舞。

潮汕英歌——简单来说好像是由当地村民参与的,以歌舞形式纪念梁山泊好汉的民间表演。我查了一下资料,潮汕英歌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种是从求雨发展而来,一种是从山东的大鼓子秧歌发展而来,第三种是从古代的傩舞发展而来。

所以你也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英歌,而且最厉害的是当地对这些传统极为重视,再加上聚财于民,家家都挺富裕。然后他们还把英歌看成是镇与镇之间的对抗,谁能赢就大大有面子,所以服装华丽繁复,演员专业十足——我听说有一些当地好汉,平时在深圳当工程师,春节前很久就要请假回乡排练英歌。

谷饶镇华里英歌队:

谷饶镇官田三村:

不知道是哪儿的队伍但看起来很厉害:

还有一些特别强劲的文字解说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478080660156416

再说说迎老爷或者说游神,也是潮汕的,潮汕把“神仙”叫“老爷”,迎老爷也就是迎神仙……表现形式就是把神像从庙里请出来,游街,然后到某个地方祭祀,再抬回去。

但是这个过程……好像是所有人都要摸一摸老爷的轿子沾沾喜气,所以有些迎老爷的活动看起来都非常……激烈。都是一波人浪在街道上簇拥着向前冲,非常英勇。

揭阳市迎老爷:

福建游神:

非常厉害的戏装!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478320628912128

还有一些更加厉害,需要在满地鞭炮中前行,搞得和战区一样。

溪美迎老爷:

而且我不知道为什么迎老爷要跑……不知情的还以为是两边打起来了一样……

跑得够快的……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478542461407232


硝烟中穿行

还有要跨越火堆的……

十里不同俗……:

然后是潮汕地区的“回门”,简单来说,“回门”就是回娘家。回娘家这个大家都熟,但是这个视频里的回门好像是以村庄为单位,村子里所有嫁出去的女孩儿集体回村,所以搞得浩浩荡荡。我还查了一下,没有查到相关的新闻。不过可以看出潮汕地区的村庄内亲情维系是很稳固的。

集体回门:

最后给出一个全村大聚餐吧——作为一个北方城市长大的孩子,经常看到南方村庄里有那种巨华丽的流水席,还有乳猪——我非常羡慕,因为从小到大没见过这个。这个视频看起来就是一个村子的人快乐地在一起聚餐,还挺厉害的。

非常喜庆,我听说都会吃乳猪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478710506188800

社火

“社火”是一个名词,词典的解释是“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社火的表现形式很多样,包括扭秧歌啊赛龙舟啊对歌啊之类的一切群众狂欢活动。做个不恰当的比方,你可以认为“狂欢”就是“社火”的同义词。也正因为此,你可以找到各式各样的社火……

比如陕西的“陇县社火”,据称起源于宋元,普及于明清、不过这个视频看起来有点儿花车游行的风格,载歌载舞,颇有趣味。

陇县社火:

甘肃的黄家坝社火据称是为了祈雨发展起来的,形式是大家穿着戏服踩着高跷转圈儿,我查了一下,这些表演者应该都是镇民。

黄家坝社火:

麻地坪应该也是在陕北一代,这个视频入选的原因是因为它是在晚上,而且看起来不太热闹,反而有点儿惊悚——大黑天里一支队伍敲敲打打,挺吓人的。但是我觉得好玩之处也就是这个,就算没灯也没什么人,还是要搞一搞庆典,多乐观的精神啊。

麻地坪社火:

就有点儿惊悚……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478893465927680

花山节

花山节是个苗族的传统节日,又称“踩花山”,基本上是在每年的端午前后举行。当然少数民族同胞比起汉族来说更加热烈自然,因此词典里对于“花山节”起源的描述非常朴素:“求偶”。

按理说全配置的花山节应该包括对歌,跳舞,我也一直想要找“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坝子上”之类的场景,但是其实挺难找的……不过基本上快手里所有的花山节视频都可以看到苗族姑娘穿着民族盛装在一起跳舞——说真的,对于我这种没有民族服装的汉族人来说,“穿上民族服装”还真是一种挺神秘的感受……

云南昭通附近的这个花山节视频很就算是表现了花山节的经典活动之一吧……男女青年们围成圆圈儿对着一个绑了气球的柱子(也许象征神树?)跳舞。辅以排笙伴奏,就特别……花山节。而第二个视频更有意思,外圈是青年人,内圈是小孩儿,看着小孩穿着盛装的样子感觉还是挺棒的。

当然视频背后有企业的条幅,但我倾向于当地举办这种群众集会都会让企业赞助,所以严格来说也不算完全的商业活动。

昭通花山节2:

同样是一个苗族的花山节,看介绍来自“李家湾”——我的确不知道这个李家湾在哪儿。这个视频入选的原因是它……非常生活,视频应该是在当地学校操场上,参与者有穿民族服装的,也有穿日常服装的,而且还有一些跌跌撞撞完全不熟练的小孩。大家手拉手一起在空地上跳来跳去。
我反倒觉得这才是有生命力的节日,不是那种为了游客高兴的旅游项目,也不是那种给其他人表演的商业活动。就是大家过节的时候凑到一起跳舞,超高兴!

可以说是非常融合了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479179207065600

然后下面这个入选的原因是更加激烈的融合——一些15岁左右的女孩儿在某个节日赶集的场子上跳类似宅舞的表演,背景漫山遍野都是乡民,中间一些穿着女仆群的孩子跳宅舞,特别棒。说起来这种“过节大家去赶集顺便看表演,或者过节前很久就和邻居孩子一起准备表演” 的经历也是我没经历过的……有点儿遗憾。

我也忘记了是哪儿的了:

斗牛……

斗牛这个项目我其实是在快手上第一次发现的。发现的地理位置是在贵州——如果详细一点儿说,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贵凯下司勒麦山脉。顾名思义,一个场地,大家把公牛牵上去斗,本质上和斗鸡斗蛐蛐也差不多。

可以看出这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行动。中间是土场,围墙上都是企业赞助横幅,然后人群竟然有个抬高的看台!可以说是非常厉害。

当然斗牛本身有点儿迷惑,两头牛对着顶角,但是乡亲们就很开心,锣鼓喧天!

斗牛:

看起来……和国外的斗牛不太一样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479338380931072

(这个播主的视频基本都是斗牛,所以你有兴趣可以点进去猛看)


总结:

考虑到别一次怼太多视频,所以我基本只挑了一些有代表性和有意义的视频。实际上如果你喜欢的话完全可以用关键字或者用“同城”(双击同城进入地图界面然后找各种民族自治区就行)随便找。

我比较喜欢快手上这些视频的原因其实在于其真实,没有什么修饰,也不是那么完全光彩夺目,但是真实就意味着他们——无论是这些活动,还是这些人,都和你在同一时空内存在。我有时候会想,现在他们在干什么?现在他们在想什么?而我们之前又有什么不同呢?

除了以上这些比较有体系的视频之外,快手上还能找到不少好玩儿的民俗视频。以下都是单个比较有趣的,就当返场视频吧。

侗族婚礼,超级棒,山路上有看不到头的队伍,每个人用扁担挑着彩礼:

看不到头的队伍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479527397273600

陕北腰鼓,不同于我们经常看到的精美舞台范儿,这个视频里的腰鼓队是在山路和窑洞前行进的,粗粝雄壮,气势极足:

莲花落,在各种文艺作品里总是和乞丐连在一起,但实际上也是中国传统曲艺。第一个视频应该是河南一带的,有比较浓郁的当地口音:

第二个莲花落似乎是华北地区的,在华北地区,“莲花落”也叫“数来宝”,当然这个视频里这位打扮就非常专业了。手里拿的东西叫合扇”,实际上就是牛肩胛骨上面绑着红绿布条和铜铃:

秦腔,应该是在甘肃一带,朴实自然,别有一番风味。

有特别奇妙的感受……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479627641040896

最后是河南商丘豫剧团的一个表演现场。我主要是被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吓到了。过年看戏,又是个我没经历过的事情!

南商丘豫剧团刘忠河老师:

然后下期准备说说“工业”,从地条钢到流水线再到重工业!

不要说晋剧、豫剧,在快手上一搜一长列,而且粉丝都不少。

很多地方戏和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好像都在快手上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山东有个吕剧,小时候还经常听得到,村子里都有自己的吕剧团定期唱,我家里也有人在里面敲锣拉弦什么的,里面还有两个角儿,是夫妻俩,在村里也是被人羡慕的(我们觉得他们特洋气)。我受爸妈影响,那时候还用影碟机放《小姑贤》、《借年》什么的段子,可是后来,很神奇的是,这个剧种就跟没存在过一样。不要说线下的小剧团没有了,连电视上、广播里、各种在线影音中,都销声匿迹了。

快手上竟然有不少吕剧演员活跃着。

很多传统文化本来是很草根的,就是在室外搭个场子就开唱的那种,这样在民间的土壤中成长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无限的。不过这些年来,传统面子上被捧得很高,但其实却成了只有去剧院才能听到看到的东西。越来约小众是他们必然的命运。

而快手,作为1.6亿日活的一个App,它起到的作用就是把这些剧院中的演出再搬回民间。在一个直播间里,戏曲演员可以对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票友”演唱,甚至还有互动。最直接的,他们在线上扩大的自己的观众范围,吕剧不再只是山东的人在听了,豫剧也不仅仅局限在北方。而长期看来,有了票友,他们才能更好地唱下去,演下去,创作下去。

毕竟,艺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生活。而快手,确实是一个烟火气息浓厚的地方。